"国际护士节"前一天,我们走进武汉特殊病房,看到了一群这样的白衣天使
2019-05-12 23:50:02 来源:汉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2日讯 截至2018年底,武汉注册护士达到5.44万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3%,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4.91人。全市医护比达到1:1.29,医护比倒挂现象得到彻底转变,护士队伍不断庞扩大……2019年5月12日是第108个国际护士节。11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四路,来到武汉一些特殊病房里,感受护士们的忙碌、苦恼和喜乐。

做儿童和家长的“心灵按摩师”

韩瑞娟,今年36岁,是武汉协和医院儿科血液病区的一名护士。她值班时,白天责护8-10个孩子,夜班责护20-25个孩子。这里的孩子主要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相比感冒发烧的孩子严重得多。因此,护士在病房评估病人、记录护理重点、配药、换药等日常工作也比其他病房压力大。

早上8点交班后,韩瑞娟对新病人进行入院评估、宣教

涛涛(化名),7岁男孩,2018年12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入住儿科血液病房。因为抵抗力弱,一直住在层流床里,它像一个保护性隔离的“大雨伞”,四周有塑料罩子,内部可行空气净化消毒,可降低化疗期间孩子的感染率。

11日8点正式交接班后,韩瑞娟戴上口罩、双手消毒后,走到涛涛床前。正准备输液时,涛涛左脚用力踹向她的肚子,双眼充满不配合。见状,韩瑞娟俯身,用手抚摸涛涛的手臂,微笑地看着他:“小朋友不怕,如果疼的话,就握着爸爸的手。”随后,韩瑞娟转向身旁的涛涛爸,示意他将孩子固定好。“孩子血管条件差,血管难找,我们只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乱动,避免穿刺第二针。”韩瑞娟声音虽小,但充满温柔,很快,涛涛变得配合。韩瑞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从业10多年来,病床前被孩子踢踹已成常事。这里的孩子偏小,正处于好动的年龄,依从性差,可以理解。

韩瑞娟忙碌于各个病房之间,基本上每天都要走2万步。白血病患儿常常出现呕吐、抽搐、吐血、腹痛等突发症状,收到呼叫后,韩瑞娟和护士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处理病情。

明明(化名)化疗的第三阶段,在床上躺了一整天,韩瑞娟带着小患儿下床活动一下

“我的孩子是不是没救了?”刚踏出病房,韩瑞娟就被情绪崩溃的另一位患者嘟嘟(化名)的妈妈围着。韩瑞娟顺手关了病房门,拍了拍她的肩膀,带她到走廊外开导。“这里每年有很多孩子出院,他们出去后考了大学、结婚生子,都健康快乐生活着。”韩瑞娟说,2018年儿科血液病区出入院患儿超过3000人,急淋患儿5年无病生存率达87%,5年内疾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低了。

“临时妈妈”守护“袖珍宝宝”生命与成长

3月底的一天,凌晨1点,外面刮着大风,温度很低。正在NICU值班的李慕接电话得知,院外有一30周的早产男婴童童(化名),是个出生体重不到1.3公斤的“袖珍宝宝”,出生体重低,生后青紫,呻吟、呼吸窘迫,急需NICU专业的医护人员将宝宝安全转回来抢救。了解完宝宝情况,李慕深知这次转运风险,立即通知急救转运小组,准备好急救物品、转运暖箱、转运呼吸机,便急忙出发前往。这种恶劣天气,温度很低,患儿随时会丧命。

在接宝宝回来的路上,把宝宝放入转运温箱,李慕全程把双手伸进温箱护在童童周围当肉垫,一动不动,害怕颠簸对童童造成伤害。医生为宝宝进行了气管插管,接上转运呼吸机。整整40分钟,宝宝在全方位的呵护下,顺利到达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一个不到巴掌大小的新生命,就在她手中,奋力地挣扎呼吸。宝宝很轻,生命很重,这一幕让李慕感到很震撼。“我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令人敬畏和动容。”李慕说。

经过医护人员彻夜无眠的抢救,童童顺利度过第一个夜晚。接下来几日,医护人员像“临时妈妈”一样,接替24小时地照料。呼吸窘迫、呼吸暂停、感染、贫血、喂养不耐受,童童频频出现险情。经过NICU团队精心护理和治疗,童童闯过“呼吸关、营养关及感染关”。37天后,童童自主吸吮有力,呼吸平稳,氧饱和度稳定,体重增长满意,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康复出院。出院当天,李慕伸出食指放在宝宝手边,被宝宝小小的手,紧紧握住,久久不愿松开,李慕带着不舍,红了眼眶。

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田晓勤表示,可怜的宝宝一出生就离开亲生母亲到了科室,那全科室的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即使是临时的,我们也要把‘妈妈’这个伟大的角色诠释好,用真心去爱与呵护每一个新生的天使。

李慕正在护理小小的患儿

拥抱烙印天使 给烧伤患儿疗伤

2018年年末,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被开水烫伤的孩子田田(化名)。田田出生时,因脑瘫加双目失明,被狠心的父母遗弃,一直在福利院生活。5岁的他因发育迟缓及营养不良,看起来只有3岁的样子。

“不能让他没有年过!”为了让田田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感受欢乐的节日气氛,护士长吴红年前就给他购置了新衣。年三十那天,给他洗澡、换上新衣服,喜气洋洋陪他过年。过年期间,餐饮店都关门歇业,孩子因消化道出血刚刚治愈,只能吃软食,大家就变着花样在家里给他做可口饭菜。看着孩子嘟嘟的小嘴吃的香,偶尔还能露出甜甜的微笑,护士阿姨们倍感欣慰,在心里默默的祈祷、祝福孩子早日康复。

今年2月19日下午,12岁的婷婷(化名)在房间内烧着炭火盆看书,不幸因一氧化碳中毒直接从凳子上滑倒在火盆里,导致臀部、会阴部被严重烧伤。当天晚上,婷婷乘坐救护车从恩施出发,第二天上午8点抵达三医院烧伤科。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婷婷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婷婷住进来后,一直沉默寡言,父母更是每天以泪洗面。”护士长吴红说,26日是婷婷的生日,护士们早早的商量着要给她过一个温馨的病房生日。大家凑钱买来精美的生日蛋糕,病床边响起的生日快乐歌,还有本子上大家写下的满满的美好祝福,婷婷终于露出了入院以来难得的一丝笑容。

孩子的病情稳定、精神稍有好转后,护士们为她联系了烧伤爱心病房学校的志愿者们每天来给她补习功课,为她开设一对一的课程辅导,让她在治疗烧伤的同时也不落下学业,在病房里能好好学习。

护士在爱心病房里陪患者们玩游戏

用话语去疗愈,她陪伴患者走出低谷

去年9月,90后患者陈阳(化名)不幸遭遇意外事故,双臂、双腿在车祸中骨折,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接受手术后,他转入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刚刚来到康复医学科时,陈阳全身缠满了绷带,完全不能动弹,身心遭受重创后,他的情绪极度低落,家人也十分焦虑,“我一度认为,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像别人那样自如地步行。”

眼看陈阳每天都闷闷不乐,也不愿意与医生、护士、治疗师们交流,他的管床护士刘丽内心十分焦急,一边运用自己掌握的专科知识帮助患者做康复训练,一边开始注意抓住任何一个机会,给他进行心理疏导,希望能让陈阳早日走出情绪的低谷。

起初,陈阳并不配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对刘丽的悉心指导毫不理睬,对康复训练甚至有些抵触情绪,刘丽坚持每天都与他面对面交流,给他鼓励与安慰,“只要遵循科学的康复训练,很多人都能恢复健康,你要对自己有信心!”  

200多个日子过去了,给陈阳打气,鼓励他坚持下去成了刘丽的日常工作,每天,她都会一遍遍给陈阳分解示范相关康复动作,刘丽记得,最多的时候,一个动作就需要重复50多次,直到陈阳完全掌握动作要领。

通过综合肌力循环训练系统、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平衡训练系统等系统设备,陈阳接受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渐渐的,他从最初只能动动手指,进步到能够抬起脚、独自坐起身吃饭,直到现在,已经可以下床拄拐单腿行走,目睹着自己的变化,陈阳重拾对人生的信心和希望,也对刘丽的帮助感动不已。

康复医学科护士长齐秀云介绍,科室现有13名护士,因为科室病患的特殊性,护士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精力,“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提高自理能力,让他们能顺利重返社会和家庭。”

刘丽正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记者苏金妮 武叶 伍伟 刘晨玮 通讯员聂文闻 陈有为 简杰 周莉 陈舒 李菡 姜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