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花海可露营,武汉再添好去处, 青山湿地有望明年底对外开放
2022-10-13 22:05:00 来源: 长江日报


  鸟群从湿地上空飞过。 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3日讯 “青山湿地一期有望于2024年年初完工,差不多明年底市民就可以过来游玩了。”13日,长江日报记者在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了解到,青山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正加紧建设。曾经的荒芜滩地即将变身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候鸟齐飞的美丽湿地公园。
  作为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山湿地建设进展如何?有哪些治理亮点?建成后市民该怎么玩?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青山湿地,提前打卡探秘。 
  滩地内绿化种植3863亩
  植被生态构建守住底色


  青山湿地。 记者何晓刚 摄
  开车经外贸港公路转上武惠堤便进入了青山湿地的湿地展示区。湿地内,约3米宽的林下碧道已初见规模,不同种类的绿化植被整齐挺立。滩涂反射着柔和的阳光,再配上一簇簇飘浮的白云,一幅天朗气清、风光旖旎的画面扑面而来。
  青山湿地位于青山区北部,北靠长江,南至武惠堤,西起武丰闸,东至八吉府大街,全长12.3公里,面积11700亩。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也把丰富的湿地资源留了下来。


  青山湿地示意图。
  由于历史原因,湿地范围内存在岸坡裸露、植被空间杂乱、湿地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单一等问题。
  今年1月,青山湿地一期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建设。项目经理何智勇介绍,一期实施范围为中石化柴油码头至八吉府大街,总长11.08公里。植被生态构建是一期工程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
  湿地内的建洲民垸地处武惠堤和长江之间,是农耕活动密集区域。这里采用弱介入的手法进行水系连通,对塘埂进行清杂,种植乌桕等色叶乔木,塘内以荷、莲等挺水植被为主,满足鱼类和鸟类的觅食需求。
  民垸外是湿地生境恢复的主要区域,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同时结合草花较多的现状形成草甸和花海的景观风貌。
  生物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是重点保护区,将沿着水域边界进行消落带打造,创造符合鸟类的生境。植被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以可提供食源的地被和水生植物等。


  青山湿地。 记者何晓刚 摄
  何智勇说:“届时,武惠堤两侧区域将种植乔木约4600株,地被植物450亩。滩地内将种植绿化植物3863亩,包括池杉、旱柳、美人蕉等30多个品种。”
  今年9月,青山湿地二期生态修复工程也已启动。二期实施范围为武丰闸至中石化柴油码头,总长1.18公里,力争2025年底完工。
  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两期工程完工后,青山湿地将成为区域内候鸟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承接点,也是武汉市践行长江大保护、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生态补水让野塘“活”起来
  中水经湿地净化后再进长江
  车辆继续在武惠堤上向东行驶,经过魏家湾附近就进去了青山湿地的重点保护区。这一段以不介入或微介入的策略保护原有滩涂,营造适合鸟类停留栖息的林地、浅滩湿地。


  鸟群从湿地上空飞过。 记者何晓刚 摄
  站在武惠堤上远眺,多台挖掘机正在滩地里清理表面杂草,工人师傅开着旋耕机来回翻土,为接下来的植被种植做准备。细心观察,草丛间、水塘边偶尔会有白鹭探出头来张望。
  何智勇介绍,为了减少人为介入,重点保护区更大的秘密其实藏在地下。
  目前,重点保护区范围内有许多野塘,它们各自独立,面积大小不一。为了增加水动力,延长水体流动线路,同时为湿地内的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让水“活”起来,湿地在保护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修建水系连通内部水塘,还需要人工补水。
  何智勇告诉记者:“根据武汉市降雨及蒸发数据、生态系统单项污染物消纳量、植物生物量等进行测算,湿地运行状态良好时,湿地净化潜能充分发挥,每日可补水10万吨。”
  在青山湿地最东端、北湖污水处理厂旁,一处补水泵站正在加紧施工,目前维护结构已完工。而在重点保护区地下,连接泵站的4.1公里长补水管道已于今年全部铺设完毕。未来,泵站将抽取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中水,由东向西通过管道输送到3400多亩的重点保护区内。


  正在建设中的青山湿地。 记者何晓刚 摄
  4个位于较高处的补水口,每天会溢流约10万吨中水为湿地补水。取水口和排水口设置有取样水泵,随时对管道内的水质进行分析检测,进入湿地的水均需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改造后的水域面积将增加约25%,达到2839.5亩。
  何智勇介绍,在青山湿地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长江大保护的理念贯穿始终。“湿地不仅是候鸟们的家园,也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将经过净化后再进入长江。”经计算,补水工程完工后,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青山湿地重点保护区COD(有机污染物)预计去除率为47.85%,氨氮预计去除率为19.85%,总磷预计去除率为17.42%。 
  一年四季欣赏不同花卉
  60亩阳光草坪可供市民露营
  在武惠堤外,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十分显眼。何智勇解释,现在看到的荷花塘面积较小且观感不强,未来会在此基础上将荷花种植面积增至近80亩,打造粉色系为主的芙蓉滩。“等到荷花盛开时,荷花塘更漂亮。”


  湿地荷塘。 记者何晓刚 摄
  除了生态功能,青山湿地还兼具游玩的属性。除了芙蓉滩,青山湿地一期还将打造花田滩、秋霞滩、紫云滩、昙华滩、蓼花滩和蒹葭滩,这七片花滩被称为七彩花滩,是亮点工程之一。
  所谓的七彩花滩是指在不破坏滩地内色彩的前提下,通过规模化种植场地优势植被品种,强化原有植被色彩,打造的“花海”植物景观。“青山湿地一期完工后,这里四季都有不同的花卉可供游客观赏。”何智勇说道。
  秋霞滩主要种植三角枫、乌桕、红枫、木芙蓉等秋色叶植物,营造浓郁的秋意景观氛围,滩内还建有一处约60亩的阳光草坪可供市民露营;紫云滩主要营造以紫色系开花植被为主的“紫云花海”景观。
  昙华滩主要依托现状乔木及地被,营造以黄色系开花植被为主的“花海”景观,种植旱柳、池杉、美人蕉、黄菖蒲等;蓼花滩主要营造以原生蓼花为主的“红色花海”景观;蒹葭滩以现有芦苇为主要植被,营造“原生、野趣”的风貌。
  何智勇介绍,青山湿地一期工程共建有3个停车场共计380余个车位,游客可以通过蜿蜒在湿地中的6.1公里林下碧道亲近这些景观。值得一提的是,蒹葭滩是候鸟栖息地,每年约有220多种鸟类在这里停留和栖息。届时这里将新建一些观鸟平台,方便游客在适当距离观赏候鸟,感受湿地之美。
  春季来露营,赏二月兰、葱兰;夏天漫步于荷塘,看蜻蜓点水;秋日赏紫娇花、蓼花和美人蕉,来一场林下慢跑;严冬还可有芦苇荡和群群候鸟等着你去发现。畅想不远的将来,与家人朋友漫步于青山湿地,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青山湿地。 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李玉莹 通讯员孙振东 屈芳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