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奋进泸州丨转型发展升质效
2022-10-17 15:18:00 来源: 泸州发布




  从资源枯竭城市,到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这十年,泸州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泸州路径”。
  泸州,作为我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因天然气资源枯竭,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随着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泸州发展面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产业衰退、经济竞争力下降、产业结构失衡、民生和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无惧困难,迎难而上。十年来,泸州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为总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抢抓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契机,探索形成以平台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模式,聚焦“顶层设计、战略布局、任务落实”三个重点,取得了转型发展新突破。
  由于转型成效突出,泸州转型发展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办公厅激励表扬,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获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的城市。2021年6月28日,泸州作为全国9个转型成效明显的资源型地区之一,在全国作经验交流。
  01 质量效益双提升
  赋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泸州从顶层设计开始,高屋建瓴谋划转型蓝图,以绿色发展引领城市转型。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
  开创全国先河,泸州聘请国家级专家,高位谋划、科学布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编制规划,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随着《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等的相继出台,泸州建立起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一系列制度机制体系,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促进科学转型、和谐转型、绿色转型。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泸州发展奠定了“绿色”的底色。
  泸州创新实施以平台建设引领转型发展,重点打造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科技创新、交通枢纽、民生改善五大转型平台,建设以经济、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六大中心”为支撑的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
  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五位,总量居全省第六位,稳居全省“第一梯队”。
  在泸州,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协调并进。长江出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从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向高品质生活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蜕变。
  绿色发展奋力续写。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奋力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做强以三个中心城区组成的“一体”,做优以川渝毗邻区两县组成的“东翼”,做特以乌蒙山区两县组成的“南翼”,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和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奋力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


  郎酒泸州浓酱兼香基地包装车间小酒高速线。
  02 融入国家新战略 形成转型升级新态势
  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泸州,始终聚焦国家战略进行布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转型升级新态势。
  十年来,泸州抢抓“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新优势。
  随着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先后建成,泸州成为西部同级别城市拥有开放平台最多的城市。打造开放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功能,为泸州转型发展培育了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
  高水平开放,加快了泸州转型升级步伐。《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给泸州发展带来新机遇。泸州积极融入四川省推进自贸试验区“3+N”协同开放体系建设框架,参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优化布局,让泸州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
  泸州立足资源禀赋、园区基础,整合优化全市产业园区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园区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
  一批“硬联通”项目投入使用: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叙大铁路通车运营。泸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以来,首条开工建设并建成投用的川渝直达高速公路。云龙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迈入全国民航中型机场行列。
  一批“软联通”事项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首届中外地标博览会等活动,2021年全年新签约市外国内项目90个、到位资金6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元。
  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泸州开放型经济格局形成。泸州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以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加强沿江沿边沿海合作,打通到东北、香港、东南亚、蓉欧等联运通道,建成协同开放片区46个,由川南内陆腹地迈向四川南向开放前沿,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


  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03 厚植产业新优势
  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破解因资源枯竭导致产业衰退的转型难题,是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
  泸州既是资源枯竭城市,也是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迫在眉睫。如何破题?泸州聚焦任务落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题有了新思路。
  立足传统优势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一方面,白酒、化工、机械、能源等传统产业逐步向多元化、循环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纺织新材料、绿色建材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产业结构由单一产业向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产业生态链、创新链、供应链不断优化,“泸州制造”正在向“泸州智造”加快演进。
  搭建产业转型平台,开展创新强基工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截至2021年,泸州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4家;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43家;建成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59个;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累计形成创新成果389项,全国推广、表扬6项,创新平台综合转化服务能力增强。
  破题之路如何能走得更远?泸州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创新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建立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负责制”,多位市领导牵头挂帅成为“链长”。强力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加快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
  近年来,泸州着眼开放合作和港口贸易视角,不断探索口岸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口岸经济集聚区建设,布局“区港联动”“前港后区”,培育特色口岸产业,引导优势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等新产业新增长极。
  创新,正成为泸州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 END -
  消息回顾:
  ● 一图速览二十大报告
  ● 二十大报告金句
  ● 非凡十年,看泸州!
  来源丨泸州日报
  记者 许亚琴 牟科
  编辑丨陈相竹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
  审核丨杨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